听说过画展、车展、漫展,现在就连纹身都有展览了,走进去一看,这到底是展览,还是聚众淫秽。
展览上的人各个穿着清凉,卖力的展示着自己的纹身,甚至还有女人,为了展示自己的纹身,直接坐在男人的大腿上,那画面太辣眼睛了。
这下好了,这件事情警方也介入了,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?
合法外衣下的偏见这场风波的种子,或许从一开始就埋下了,问题的根源在于,一个本身就与主流价值观存在些许张力的亚文化活动,当它试图走进公共广场时,其内容与形式并没能妥善处理好与社会公序良俗的兼容问题,这直接导致其“文化展”的定位,从开幕那一刻起就充满了争议。
展开剩余85%这场名为“安徽霸都国际纹身展”的活动,从程序上讲是无可指摘的,它不仅向公安机关进行了报备,还走完了相关部门的审批流程,可以说是一场名正言顺的公开活动。
然而,这种程序上的“合法”,并不能抹平现实认知中的巨大鸿沟,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,纹身文化依然常常被贴上“不良”的标签,甚至是公职等许多正规职业明令禁止的红线。
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差异,使得这场展会本身就自带一种原罪感,注定要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。
为了充分展示纹身艺术,参赛者们普遍衣着清凉,这在逻辑上无可厚厚非,但当那些大面积的图案,伴随着清凉的着装,直接冲击公众视野时,对于不了解或不接受这种文化的人来说,感受到的可能不是艺术,而是“瘆人”。
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,叠加了公众对纹身的既有偏见,使得整个展会轻易地就被拖入了“低俗”的泥潭,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,早已不是针对某个表演,而是从根本上拷问:这样的活动,凭什么能办?
那要命的三十秒真正让矛盾激化的,是那个失控的瞬间,一个由“才艺展示”提议所触发的即兴互动,在表演者、评委、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多方共同作用下,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挑战公共道德底线的行为,也成了审视当下部分文化活动,借“创新”之名行“擦边”之实的绝佳样本。
当时正值“女生组”的展示环节,主持人或评委随口一句“有没有才艺”,点燃了导火索,一名身着黑色透明纱质衣物的女参赛者,没有丝毫犹豫,径直走向一名男性评委,并出人意料地坐到了他的大腿上。
接下来的画面,让现场气氛瞬间沸腾,这名女子开始在评委身上扭动身体,做出各种充满挑逗意味的动作。
而那位男性评委呢?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拒绝的姿态,从其表情来看,似乎颇为享受,甚至还将手自然地放到了女子的腰部。
这短短的三十秒,被现场的各种反应无限放大,主持人发出了夸张的惊呼,台下的观众则一片起哄叫好,共同构成了一个纵容甚至鼓励这种出格行为的现场环境。
这一幕,与其说是表演,不如说是一场集体的失态,网络舆论的发酵速度超乎想象,视频片段被迅速打上了“软色情”、“辣眼睛”、“伤风败俗”的标签,引发了关于“少儿不宜”和生理不适的广泛声讨。
而这并非孤例,很多人联想到了不久前杭州某餐厅为吸引流量,让舞者“嘴对嘴”喂食顾客的“擦边”表演。
两起事件何其相似,都反映出一种危险的趋势:用“互动体验”或“艺术创新”作为幌子,实际上却是在不断试探社会道德与审美的底线,传播着极其不良的价值观。
谁来为闹剧买单事件发酵之后,一个模糊且相互推诿的责任链条形成了,从登台的表演者到幕后的审批方,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说辞”,但这些说辞拼凑在一起,却共同指向了文化活动在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链条监管上的系统性失灵。
主办方的代表徐先生,在面对媒体时将责任完全推给了女选手,称其行为纯属“临时起意”,主办方、评委和主持人事先毫不知情,都感到非常意外。
至于为何没有当场制止,他的解释是“展会正在进行中,不便打断”,更有甚者,他还辩解称网络上的视频是“断章取义”,这种撇清关系的做法,显然难以服众。
有趣的是,主办方在展会结束后向警方报了案,随后,警方介入调查,传唤了当事的女参赛者和那名男评委。
最终,女方被要求向主办方道歉,这个处理结果,一方面确认了其个人行为确实存在不当,但另一方面,主办方那不可推卸的现场管控责任,就这么被轻轻放过了吗?
舆论的矛头,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指向了审批部门,无数网友在评论区质问,如此挑战公序良俗的活动,当初是如何通过审批的?
有法律人士分析指出,行政备案或许可,从来都不是一块“免死金牌”,审批部门对于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活动,负有审慎评估的责任,如果存在明显的“失察”,同样应该被问责。
回看整个事件,从现场的安保人员,到纹身行业的自我约束,再到政府层面的监管,似乎每一道防火墙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,最终酿成了一场本可避免的公共事件。
社会的多元化发展,当然需要我们对亚文化报以更多的理解与包容,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无底线地突破法律与公德的边界。
发布于:河南省久联优配-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线上-配资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