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,中央宣传部、全国双拥办、退役军人事务部、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“最美拥军人物”,共有8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此殊荣。
爱军拥军,用情用心。他们满腔热情为军人军属、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排忧解难,大力支持部队建设改革和练兵备战。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拥军故事,书写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。
建设巩固国防,贡献拥军力量
西藏军区詹娘舍哨所,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之巅,被称为“云中哨所”。在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下亚东乡,有3位心系边防战士的藏族阿妈多年坚持从仁青岗村出发,义务送菜上山到詹娘舍哨所。
她们分别是次仁曲珍、达吉和普赤。其中,年纪最大的是次仁曲珍,今年已经70多岁了。
早年,边防哨所条件艰苦,战士们很难吃上新鲜蔬菜。自1982年开始,她们每隔两周从仁青岗村出发,翻越雪山为官兵送去新鲜蔬菜、生活物资。后来,哨所基础设施改善,不需送菜,她们仍然坚持为官兵送信送包裹。40多年风雪兼程,她们累计送菜数十吨,传递邮件5万余件。
每年中秋节,哨所的战士一定会把月饼留到她们送菜上山的那天,和她们一起吃;逢年过节,她们把最好的酥油茶拿来慰问官兵,每年战士退伍离开部队时,阿妈们总是含着热泪,献上洁白的哈达。军民情谊如同高原格桑花,纯粹而美好。
展开剩余81%在祖国西北边陲,忠诚与奉献代代相传。
30多年前,不到20岁的吐尔地·吾斯曼从父亲手中接过护边重任,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一名护边员。
吐尔地的父亲曾守边55年。年幼的吐尔地第一次跟随父亲夜巡时遭遇狼群,父亲点燃大衣驱赶狼群的背影,成了他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。
多年来,吐尔地每周巡边两次。数十公里的边境线,要穿过两条河流、4个山口、12道山岭……夏季山洪冲垮道路,冬季积雪没过马腹。天冷的时候,干馕就雪是家常便饭,冻僵的手指常要揣进怀里暖半天才能握紧缰绳。
如今,吐尔地家的护边队伍壮大了。妻子托仑·买买提卡德尔和儿子阿迪别克·吐尔地都穿上了护边员制服。小女儿阿依美热木·吐尔地成了家庭博物馆的解说员,向参观者讲述祖辈用过的马鞍、磨破的靴子。
目光投向祖国海疆,爱国守边的情怀同样熠熠生辉。
“只有守得住寂寞、耐得住清贫,身在哨所、心在哨所,才能当一个好民兵!”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万尾民兵哨所哨长刘华强望向大海,眼里闪着波光。
刘华强29岁加入民兵队伍,多年来扎根祖国南疆陆海防交界点的关键哨所,配合部队完成多次联合巡逻任务,排查走私信息、拦截非法越境。
在刘华强的激励下,他的妻子、女儿先后成为戍边民兵,两个儿子在海军部队服役并多次受到表彰。他们一家用最朴实的行动传承爱国情怀,为建设巩固国防贡献力量。
支持军队建设,做好拥军服务
位于江苏南通市的一座拥军园区内,满眼的迷彩墙、火箭模型,每家店铺门前贴着的“双拥示范店”牌子,处处都是军旅元素。曾经,这里是一片废弃老厂房,经过南通爱国拥军爱心驿站站长张志光的投资打造,已发展成为入驻企业60余家的军旅主题商业街区。
“想为退役军人和军属做点事,给他们提供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。”张志光表示。作为一名退役军人,多年来他坚持将拥军服务与社会公益紧密结合,吸引带动广大社会力量参与拥军服务,进一步营造军爱民、民拥军的浓厚氛围。
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里,同样涌动着服务国防、关爱军属的赤诚之心。做好拥军服务,支持国防建设,是“最美拥军人物”共同的价值追求。
陕西容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友民,一直有一个从军梦想,但由于身体原因没能实现。“军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榜样,虽然无缘成为他们中的一员,但能够靠近他们,为他们做点事,我觉得也是在靠近梦想。”王友民说。
20世纪80年代,王友民为驻渭南某部队建设多功能文化室,组建双拥军乐队、锣鼓队开展专场演出,丰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。时代在发展,拥军也要与时俱进。如今,部队物质基础条件极大改善,王友民将重点聚焦服务部队练兵备战,联合众多民企努力打造一支“拉得出、上得去、起作用”的拥军力量。
做好拥军服务,需要用心用情。许多退役军人在脱下军装后,依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回馈部队、服务战友。
“面向现役军人、复转退军人、文职人员家属,我们免费对其进行母婴护理培训,同时提供再就业机会。”重庆市沙坪坝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会长许灵表示。
作为一名退役军人,许灵很了解军属育儿可能面对的困难,她依托自己的母婴家政公司,建设重庆首家“军娃托管站”,并面向军属开展母婴护理、育儿知识普及等拥军服务。
“我是部队培养起来的干部,要做些事回馈党和人民。”自主择业后,许灵用积蓄开办军创职业培训学校和就业创业园,为1300多名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,协调多家企业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,组建创业导师团孵化帮扶20多个军人创业项目。
厚植家国情怀,播撒拥军火种
安徽黄山市企业退休干部姚华亮,曾是解放军某工程兵部队干部,退役后钟情赓续党和军队的红色历史,收集红色史料文物,寻访全县数百名老战士。
后来,他拿出自家在汊口村的一幢两层民居,除去一间16平方米的屋子供他和老伴居住,其余空间全部利用起来,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展览馆,成为开展国防教育的场所。
如今,80多岁的姚华亮还经常深入社区、乡村和学校,进行国防教育宣讲。“红色事业代代传!让更多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,是我一生的使命。”姚华亮表示。多年来,他通过努力,将关心国防、热爱国防、建设国防、保卫国防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心中。
着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未来,应当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国拥军火种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匕首操、军体拳、投掷手榴弹……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名智小学操场上,孩子们身穿迷彩服,用昂扬姿态、标准动作,展示了该校国防教育的成果。“强国复兴有我!”响亮的口号声响彻校园。
广东名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通,在10多年前接管了两所即将关停的学校,创办了番禺区天星学校和名智小学。他将国防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品牌,邀请“人民英雄”麦贤得等一批老英模组成国防教育师资团,开发国防教育系列特色课程。后来,两所学校均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。
铭记历史、尊崇英烈,是爱国拥军最深沉的情感根基。
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,坐落在卧龙山畔。松柏掩映下,数十位为国防建设献出生命的烈士在这里长眠。护陵员石进华,数十年如一日守护于此。
“烈士们为国防建设牺牲,长眠在我们通道侗乡,我所能做的是继续当好他们的守护者。”谈及未来打算,石进华平静地说。多年来,石进华坚持组织当地各族群众祭扫、保护烈士陵墓和红色历史文物,还广泛宣讲“通道转兵”等红色故事。
“我虽然年纪大了,也要尽微薄之力,为烈士们擦擦碑、扫扫地。”现在,70多岁的石进华每天都会到陵园走一走,有时会带上孙女和外孙女一起祭扫。
军爱民,民拥军。“最美拥军人物”的故事,温暖着边关哨卡,让深情暖意流淌在军人军属心田。他们的事迹必将激励引导更多人投身拥军事业,为推进强国强军凝聚强大合力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8月06日 04 版)
本报记者 李龙伊
发布于:北京市久联优配-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线上-配资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